盔龍

體型
| 高度 (m) | 3.1 |
|---|---|
| 體長 (m) | 9 |
| 重量 (kg) | 4,000 |
資料
| 壽命 | 51 - 101 |
|---|---|
| 恢復力 | 130 |
| 攻擊力 | 20 |
| 防禦力 | 30 |
| 飛鏢槍治療抗性 | 82 |
| 麻醉劑抗性 | 82 |
| 抗毒性 | 125 |
保全
| 安全等級 | 2 |
|---|---|
| 威脅 | 無 |
| 恐龍傳送/召喚 | 是 |
環境需求
| 舒適度 | 30% , 60% , 90% | |
|---|---|---|
| 開放空間 (m2) | 5000 | 63% |
| 水域 (m2) | 500 | 6% |
| 地面纖維 (m2) | 2500 | 31% |
解鎖條件
基因合成
| 恐龍蛋 | 2 - 6 |
|---|---|
| 需求 (基因) | 5 |
| 科學家 (最大) | 3 |
| 耗時 | 50秒 |
| 費用 | $82,500 |
孵化
| 需求 (福利) | 5 |
|---|---|
| 科學家 (最大) | 3 |
| 耗時 | 2分 30秒 |
| 費用 | $165,000 |
遺傳基因組特性機率
| 基因改造 (最大) | 5 | |
|---|---|---|
| 口渴 | 25% | 口渴 |
| 社交性 | 25% | 喜愛交際 |
| 習性 | 9% | 溫和 |
| 夜行性 | 4% | 夜行性 |
疾病
| 免疫 | 無 |
|---|---|
| 易受感染 | 禽流感 |
描述
盔龍以其頭頂獨特的頭冠得名,學名原意為「頭盔蜥蜴」,此種植食鴨嘴龍生活在七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盔龍體重約 4 噸,體長可達 9 公尺,是最大型的鴨嘴龍之一,具有鳥喙型的口鼻部,及上千顆可以咬穿堅韌植物的小牙齒。
發現
盔龍於 1911 年由知名美國古生物學家巴納姆·布朗所發現,他在加拿大亞伯達省的紅鹿河市挖出一具近趨完整的骨骼。由於在專業領域具有很響亮的名聲,布朗享有「骨頭先生」的稱號,後來他也開挖出大量的皮膚,得以對這一屬的恐龍有更多認識。
古生態學
盔龍生活在北美洲的森林,與包括副櫛龍及尖角龍在內的其他大型植食恐龍共存。研究顯示這幾種恐龍的顎部構造都各不相同,代表牠們以不同植物為食,可以在不競爭食物的情況下共同生存。







同住偏好
物種行為是從遊戲文件中提取,但不一定確保發生。物種的統治性、領地和遺傳基因組特性等多種因素一併決定了物種之間是否真的會打鬥。